尉村尉遲恭“跑鼓車”發(fā)源于汾城鎮(zhèn)尉村,并廣泛流傳于山西省襄汾縣西部,是為紀念唐代名將尉遲恭而舉行的一種集祈福與健身為一體的影響較大的民俗活動。2010年,這項民間藝術活動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跑鼓車”主要包括三大習俗:祭鼓、踩轅和賽鼓。祭鼓: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和三月十三為祭鼓的日子。過去在尉遲恭祠前祭鼓,現(xiàn)在因該祠已毀,改在村中大廟里進行。由老者主持,祈求風調雨順、百姓平安。踩轅:鼓車祭祀完之后,由二十余名村民拉著游街,德高望重者踩在車上身披綬帶,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賽鼓:全村按居住方位分為西北院、西邊、東院、廟巷、南院、后院六個院,每個院都有自己的鼓車。比賽時可以相互邀請,兩輛鼓車進行比賽,是村民強身健體、增進友誼的一項重要活動。外村來拉鼓車者,也要根據(jù)居住方位選擇鼓車,不得隨意。
村里專門有“鼓車田”,每個鼓車3到4畝,誰耕種,來年拉鼓車的費用就由他來出。有從古就有的“鼓車協(xié)會”,負責有關事宜。參加比賽的隊員奮力拉車,親戚朋友吶喊助威。婦女炸油糕熬熱湯送到賽場,氣氛十分熱烈。近年來,婦女們也加入到了“跑鼓車”的行列中,婦女在賽場上的精彩表現(xiàn),更使人耳目一新。
據(jù)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心主任任江波介紹:尉村尉遲恭“跑鼓車”這項淳樸、積極向上、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是民俗活動中不可多見的活態(tài)傳承標本,具有重要的民俗學價值。但是,近年來,老藝人大多年歲已高,制作鼓車、鼓的特殊工藝的人沒有后繼者。表演時能拉梢的人多,能撐轅抱轅的人少。特別是鼓樂缺乏系統(tǒng)整理,跑鼓車過程中的鼓樂雖較為簡單,但激昂奮進,乃是古代“擊鼓而進”模式的活化石,隨著年代的久遠,十分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所以這項歷史悠久的表演藝術面臨著傳承的困境,急需對其進行保護和發(fā)揚。
現(xiàn)年70歲的盧玉鐘,自上世紀末至今任鼓車協(xié)會會長。為現(xiàn)在尉村跑鼓車的主要組織者。盧玉鐘說:“跑鼓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尉村一帶,跑鼓車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娛樂和比賽,它已經(jīng)成為凝聚廣大村民愛村、愛家的一種重要活動,大家以在每年的跑鼓車中戰(zhàn)勝對方為榮。為了戰(zhàn)勝對手,男人上陣志在必勝;女人炸油糕、送熱湯慰勞英雄。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充滿著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p>
(記者 景文婷)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張滿喜剪紙獲“聚焦世博”活動金獎